您好,欢迎来到锦江区医学会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定了!世卫组织正式命名新冠肺炎为COVID-19
发布时间:2020-02-13 来源:成都市锦江区医学会

定了!世卫组织正式命名新冠肺炎为COVID-19

       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式定名为COVID-19。此前世卫组织表示,病毒的名称不应包含特定地理位置、某一动物、人名或者特定人群,同时还要易于发音。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记者会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状病毒”,“Vi”为“病毒”,“D”为“疾病”。至此,在中国引发大规模肺炎疫情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正式名字。

       2019年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中国武汉出现,2020年1月7日,经全基因组定序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暂时命名为“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代表发现此病毒的年份,n代表新型,CoV为冠状病毒(Coronavirus)的英文缩写。

       由于“2019-nCoV”冗长又难念,无法顺利发音,造成诸多不便,国外有不少媒体和公众甚至转而使用其他名称。这在以往全球性传染病疫情中,已有不少教训。2009年H1N1病毒流行,被称为“猪流感”,埃及因此宰杀了全国的猪,引发当地食用猪肉的科普特人抗议,事实上,这一疾病人际传播,并不是通过猪;2015年的MERS也引发过争议,因为“中东呼吸道综合症”导致了外部世界对中东居民的歧视现象。

       因此,在疫情发生时,尽快给它一个合适的名字至关重要。

       其实,早在1967年,国际社会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给各类病毒做分类和起名字。以前,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从生物学上确定一种病毒应该划归哪一个种类纲目,由此确定如何称呼它。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因素也被加以考虑,并于2015年设定了7项新发现疾病命名原则:1.持久可用;2.避免或拒绝使用可能导致错误或歧义的名称;3.避免不必要的名称创建;4.名称中部不应含地理位置;5.名称中不含人名;6.名称中不含动物或某种食物的名称;7.名称不指向某一特定文化或行业。 

      在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发言人发布了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此次,世卫组织又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这将给疫情相关新闻和防控信息传播带来便利。

      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牵头召开的全球研究创新论坛在日内瓦揭幕,冀望商定新冠病毒研究路线图。

      虽然云集全球400余位(线上和线下)科学家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和部门、新冠病毒研究捐资方等各界人士,但论坛闭门举行,未对媒体开放。

      按照日程,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和论坛合办方“全球传染病防治研究协作网络”(GloPID-R)负责人先后致辞,未能到场的中方科学家也在线上发言,阐明当前中国疫情形势和研究情况。

      谭德塞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关乎科学,而不是金钱和政治。他提出一连串问题,如新冠病毒宿主是谁,传播率如何,传染期多长,使用哪些样本进行诊断和监测治疗,应对重症病例有何最佳诊疗方案,进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道德问题,现在需要科学家“集思广益”回答这些问题,并确定可能还没意识到需要提出的问题。

      谭德塞又指,当前抗击疫情缺乏工具,“我们没有预防感染的疫苗,也没有经过验证的诊疗方案”;今年1月初世卫组织启动研发蓝图,确定将几种已知病原体作为研究重点,但也包括“病原体X”的情况,而这种未知病原体“与我们现在应对的病原体一模一样”。

      为抗击疫情,谭德塞呼吁科学家“团结、团结、再团结”,以公平公正原则共享样本和基因序列数据,最终商定研究路线图,由此研究人员和捐资机构可根据路线图统一行动。

 

来源:中国网、光明网、搜狗新闻